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72090号提案的协办答复函
尊敬的卫朝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在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针对提案中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召集相关业务科室进行研究,结合我局职能及当前工作实际,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案提出的全市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问题及建议,符合南阳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对抓好南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很有启发、很有帮助,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工作职责,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不断改进我们工作,提高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三区 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牧原实验室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实验室,牧原集团组建的“河南省生猪绿色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获省科技厅批复。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456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到75.15%,居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38家,位居全省第四;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15家,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获批省创新龙头企业8家、省“瞪羚”企业41家。建成河南省院士工作站6家、 中原学者工作站9家。市科技局荣获全省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科技厅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和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 )》明确,我市创新能力实现了长足进步,南阳市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省第4位。市科技局承担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创新创业活跃度)在省评排名中实现明显提升, 从全省第14名跃升至全省第2名,受到市委、市政府集体嘉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您提出的南阳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和短板,我们将结合市委、市政府将2024年确定为“科技创新年”的有利契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遵循,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十大行动”,积极抓好创新平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 “最大增量”,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加大多层次科技投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跃升。今年市财政计划安排科技经费2亿元,重点支持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如重点实验室、 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我们将强化服务效能和绩效管理, 确保各类创新主体应享尽享政策红利,保障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将研发投入水平作为企业享受各类创新政策的重要参考,高标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靠前的重点企业提供精准培训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加大科创金融投入。大力推进政策性科创金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加大对省级“科技贷”的争取力度,推动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享受科技金融政策支持。
二是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力打造“牧原+卧龙”省实验室双子星。积极推进牧原实验室郑州研发基地和南阳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一流人才引进和一流课题的实施,集中力量开展高效生物氨基酸合成等重点项目科研攻关,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依托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和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创新资源,高起点精心谋划卧龙电驱实验室,争取纳入省实验室建设序列。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进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尽快实现实体化运行。以成果产出、人才引育为导向,对各类政府出资引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做真科研、出真成果。
三是强化创新主体载体培育,持续壮大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 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5%左右,保持全省第一。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以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国医学院等为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集聚优势,通过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和人才引育,加强产学研教紧密合作,探索“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校院企协同创新模式,积极转移转化一批先进技术成果。
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挖掘创新资源。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围绕我市17个重点产业链,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技成果双向征集。充分发挥南阳市高新区作为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共性需求和关键环节,链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南理工等高校最新科技成果,争取促成一批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南阳。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北京市先进科技成果在南阳落地转化。
五是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以科技需求常态化征集为导向,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规范化、便利化、精准化、常态化科技服务,全面提升南阳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持续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引进、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团队培育、“中原英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争取实现中原学者“零”的突破。 依托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牧原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围绕“科技创新年”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持续举办全市科普讲解大赛、南阳市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技活动,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科普传播力和影响力。健全科技特派员基层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科普活动,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普支持。
卫朝辉委员,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不断提升全市的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和能力,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科技工作,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