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72006号提案的协办答复函
尊敬的沈俊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产业升级抢滩未来发展的提案”已收悉, 结合我局职能,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增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持续突破的关键之年,市科技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一 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和“7+17”重点产业链群,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方面抢滩占先。
一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升级发展能力。
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重点,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壮大创新策源优势,催生新发展动能。一是打造“牧原+卧龙”省实验室双子星。积极推进牧原实验室郑州研发基地和南阳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合成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汇聚西湖大学等一流创新人才, 集中力量开展高效生物氨基酸合成等重点项目科研攻关,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积极谋划建设要素集聚、创新链完整的合成生物科创园,构建“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力争占据国内合成生物粮食替代和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领域的中高端、关键环。结合我市电驱防爆产业园的重大需求,依托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和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整合已组建的省级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资源,高起点精心谋划卧龙电驱实验室,争取纳入省实验室建设序列。二是加快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争创国家、省、 市重点实验室,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对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深度合作,聚焦优势科技力量在纤维乙醇技术升级迭代及产业化、醇基生物航油和柴油合成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擦亮这一国家金字招牌。依托河南国医学院,充分发挥南阳现代化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和中试优势,加快张仲景实验室五大研究中心建设,为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积极推进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 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南阳光电研究所、东方光微研究院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尽快实现实体化运行。以成果产出、人才引育为导向,对各类政府出资引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做真科研、 出真成果。三是实现创新平台分层覆盖。围绕全市“7+17”重点产业链群,依托牧原、中光学、卧龙集团、乐凯华光、中南钻石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重点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创新平台全覆盖。加强与陈凯先、常俊标、康相涛等院士合作对接,争取在我市新落地院士工作站,以“院士经济”引领科技创新、赋能换道领跑。新布局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50个以上,支持本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实现17个产业链群高能级科创平台全覆盖,打造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圈。
二、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引用育留科研人才。
充分发挥“诸葛英才计划”政策优势,提升创新人才引进激励强度,聚焦企业人才需求,发布引才目录,采取柔性+全职引进机制,靶向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综合运用绩效考核机制,采取指标管理和积分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引才育才积极性、主动性;运用创新创业大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能级平台等手段和方法,培育、遴选和集聚创新人才;建立梯次创新人才库,培养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全域创新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四唯”枷锁,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水平,协同相关部门构建高效、智能、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营造我市创新人才发展生态,提升我市科技人才的集聚效能。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并提出宝贵建议,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确定的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也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为我市产业科技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