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4年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4年总体目标是:新建省、市创新平台50家以上。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30项以上,攻克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5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左右。
(一)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强力打造“牧原+卧龙”省实验室双子星。积极推进牧原实验室郑州研发基地和南阳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合成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汇聚西湖大学等一流创新人才,集中力量开展高效生物氨基酸合成等重点项目科研攻关,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结合我市电驱防爆产业园的重大需求,依托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和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整合已组建的省级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资源,高起点精心谋划卧龙电驱实验室,争取纳入省实验室建设序列。
二是加快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建设。大力推进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深度合作,聚焦优势科技力量在秸秆(纤维)乙醇升级迭代及产业化、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擦亮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金字招牌。依托河南国医学院,充分发挥南阳现代化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和中试优势,加快张仲景实验室经方大数据、仲景经方及道地药材等五大研究中心建设,为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积极推进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南阳光电研究所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尽快实现实体化运行。以成果产出、人才引育为导向,对各类政府出资引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估,确保做真科研、出真成果。
三是强化院士工作站等科创平台建设。依托重点科技企业,积极与常俊标、康相涛、陈凯先等院士团队合作协商,争取在我市新落地院士工作站和中原学者工作站,以“院士经济”引领科技创新、赋能换道领跑。以规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强化主动服务、梯次培育,新布局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0个以上。
(二)强化创新主体载体培育,持续壮大创新力量
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坚持分类培育、重点施策,着力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5%左右,保持全省第一。
二是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以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国医学院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集聚优势,通过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和人才引育,加强产学研教紧密合作,探索“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校院企协同创新模式,积极转移转化一批先进技术成果。
三是高质量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充分发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组织者作用,搭建对接交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推动南阳市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建设,争取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双创载体5家以上,力争实现各县(市、区)省级以上双创载体全覆盖。高标准组织2024年南阳市创新创业大赛,强化激励,激发企业创新潜力,以项目为引领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三)开展重大研发课题攻关,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领重点产业“协同”攻关。引导我市17个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国内高水平高校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采取揭榜挂帅、竞争择优方式,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凝练课题、协同攻关,重点支持3-5个高质量重大科技攻关,每个项目支持200-300万元,形成“链主”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答题、政府立题支持的科研项目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
二是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带动主导产业“迭代”攻关。围绕我市骨干企业的研发需求凝练课题,重点围绕光电、防爆电机、新能源、超硬材料、印刷包装新材料、中成药研发、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组织实施10-15个项目,每个项目支持50-150万元,以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三是实施科技攻关和基础前沿专项,促进未来产业“破冰”攻关。紧跟未来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围绕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新型储能、新材料、中医药等方面开展原始创新和探索研究,采取竞争立项、择优支持等方式,跨年度谋划实施科技攻关项目300项以上、基础前沿项目100项以上,推动形成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挖掘创新资源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围绕我市17个重点产业链,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技成果双向征集,建立“成果库”和“需求库”,并实施精准双向推送。充分发挥南阳市高新区作为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构建“清单+平台+活动”的常态化科技成果对接机制,拓展产业链,加强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支持卧龙、宛城、西峡、淅川等成果转化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积极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按照省科技厅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分中心的部署,结合区域特色,整合现有资源,编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南阳分中心建设运营方案》,通过引育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常态化组织成果展示发布、项目路演、技术经理人培训、专利导航服务等,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在豫南的重要枢纽,促进南阳市技术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力争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0亿元以上。积极有效探索尝试各类科研成果与实体经济股份融合,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成效,助力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共赢新局面。
二是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共性需求和关键环节,积极对接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借助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无缝链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华南理工等高校最新科技成果,争取促成一批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南阳。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为契机,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北京市先进科技成果在南阳落地转化。发挥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南阳分中心、郑州大学南阳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南阳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作用,争取落地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转移转化一批优秀科技成果。支持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高校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与县(市、区)合作设立科创中心,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五)加大多层次科技投入,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重点支持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以及支持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育项目,落实惠企科技创新政策等,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跃升。
二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将研发投入水平作为企业享受各类创新政策的重要参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标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靠前的重点企业提供精准培训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今年省科技厅将制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标准,以研发投入占比或增速为基准对重点企业开展奖补,我们要抢抓省厅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省级奖补资金支持。
三是加大科创金融投入。大力推进政策性科创金融,加强与郑州银行战略合作,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作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加大对省级“科技贷”的争取力度,省科技厅已明确省“科技贷”将放款6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要提前做好项目储备、资料完善等,推动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享受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今年市财政拟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重启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贷款贴息项目;同时,市里新设立了总规模为3亿元的科创基金,省市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为50亿元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政府引导基金也即将运行,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提早筛选组织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推荐工作,帮助辖区科技型企业争取更多贷款贴息、基金支持。
(六)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创新生态
一是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持续巩固深化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引领作用,以科技需求常态化征集为导向,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规范化、便利化、精准化、常态化科技服务,全面提升南阳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标省服务综合体平台开发市县工作站,推动向下向细延伸覆盖,高效调动全域科技创新要素,充分盘活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协同联动,创新“1+2+3+4+5”服务企业新模式,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确保营商环境指标保持在全省前三位次。
二是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持续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引进、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团队培育、“中原英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争取实现中原学者“零”的突破。依托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牧原省实验室、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并积极争取成为西湖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实训基地。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
三是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围绕“科技创新年”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争取河南省科技活动周南阳主会场,持续举办全市科普讲解大赛、南阳市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争创“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省科普基地等省级科普平台,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科普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健全科技特派员基层服务网络,推动小分队精准服务,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科普活动,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