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阳市“科技创新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市委、市政府决定,2024年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和“7+17”重点产业链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开展科创平台能效提升、区域科创载体提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引育、科创投入倍增、科创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创新城启航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清单,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有效提升,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科技投入持续提升。全年研发经费增速不低于1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强度达到2%以上,其中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达到22亿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不低于2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启动实施。谋划并加快实施南阳科技城规划建设、牧原实验室及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卧龙电驱实验室、张仲景实验室、张衡实验室、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阳麒翔航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和南阳合成生物科创园等“十大科创项目”;全年新建省、市创新平台50家以上,其中新建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
——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基础研究项目30项,攻克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5亿元。
——科技型企业培育实现量质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50家以上,创新龙头企业动态保持在10家左右,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左右。
三、主要任务
(一)科创平台能效提升行动
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加强对政府出资建设的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动态绩效管理,推动科创平台能级提升、能力跃升。
1.打造“牧原+卧龙”省实验室双子星。积极推进牧原实验室郑州研发基地和南阳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组建研发团队,形成研发力量和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合成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汇聚西湖大学等一流创新人才,集中力量开展“无豆日粮必需氨基酸的高效生物合成”“基于产油酵母的微生物合成油脂替代”“AI智能辅助合成生物开发”等重点项目科研攻关。深入学习借鉴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在基础设施、团队搭建、协同创新、运营模式、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南阳谋划建设要素集聚、创新链完整的合成生物科创园,构建“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力争占据国内合成生物粮食替代和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领域的中高端、关键环。积极谋划建设卧龙电驱实验室,依托卧龙防爆集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师院,整合已组建的省级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进一步集聚院士专家等创新资源,结合我市电驱防爆产业园的重大需求,高起点谋划卧龙电驱实验室,争取纳入省实验室建设序列。(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卧龙区、内乡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2.加快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争创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发挥对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深度合作,聚焦优势科技力量在秸秆乙醇升级迭代及产业化、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擦亮这一国家金字招牌。依托河南国医学院,充分发挥南阳现代化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和中试优势,加快张仲景实验室经方大数据、仲景经方及道地药材等五大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省医学科学院合作,力争将恒利康公司纳入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基地。着力推进张衡实验室建设,聚焦轮边电机、新型碳纤维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攻关,加强与荣毅超等院士团队合作,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强力推进南阳麒翔航空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着力在飞机制造、大飞机改装和维修等方面加强研发、提升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建设中科南阳算力网研究院,以算力网相关的边缘计算、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集成研究为突破口,孵化和引进算力网产业相关的芯片公司和高通量算力产业生态链,为南阳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中医药发展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
3.重建重振南阳科学院。按照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和科技同经济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项目同需求对接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市科学院重建重振,着力构建“1+2+N”运行模式,将政府出资引进建设的“南阳药用植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仲景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纳入南阳科学院序列,进一步拓展南阳科学院创新规模和质量,打造全市产业应用型研究的策源地、高层次人才引育的枢纽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大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田。(责任单位:市科学院、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科技局、财政局)
4.打造“7+17”重点产业链群创新平台矩阵。围绕全市“7+17”重点产业链群,依托牧原、中光学、卧龙集团、乐凯华光、中南钻石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做强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东方光微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艾草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等科创平台,着力在微纳光学、合成生物、非开挖技术、水生态治理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强与陈凯先、常俊标、康相涛等院士合作对接,争取在我市新落地院士工作站,以“院士经济”引领科技创新、赋能换道领跑。新布局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50个以上,支持本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原学者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实现17个产业链群高能级科创平台全覆盖,打造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发展局、科学院、人才发展集团)
(二)区域科创载体提质行动
按照“对标赶超、争先进位”的目标定位,针对科创载体建设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加强高新区和县域创新能力培育,支持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一批标杆性科创载体,提升区域创新创业能力。
1.推进高新区提质升级。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科创资源集聚和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持续深化南阳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大力支持扩区增园、提质增效,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加强高新区中关村信息谷和e谷的规范化管理,拓展功能定位,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实施高新区动态管理,突出“高”“新”定位,开展“以升促建”,推动争先进位、量质齐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
2.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按照“一园区一主题”的模式积极推进宛城区、唐河县等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积极创建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南阳市各县(市、区)全覆盖。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为重点,着力推进邓州市等县(区)创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发挥西峡县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作用,提升区域创新竞争优势。支持方城县、邓州市、唐河县等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支持镇平县围绕玉石等主导产业开展集成创新,积极融入市区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宛平一体化”进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宛城区、唐河县、方城县、邓州市、镇平县、西峡县政府)
3.提升双创载体运行成效。以南阳中关村智慧岛建设为载体,积极移植中关村创新生态和服务体系,持续扩大智慧岛品牌化影响,聚力打造南阳数字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南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组织者作用,搭建对接交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推动南阳市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建设,力争实现各县(市、区)省级以上双创载体全覆盖。大力推动南阳理工学院与高新区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加强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拓展成果转化、投资加速、创业辅导、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等功能和服务,力争3年内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南阳理工学院)
(三)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围绕我市“7+17”重点产业链群,聚焦南阳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基础前沿领域,更新关键技术清单目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研发课题,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
1.开展主导产业“迭代”攻关。重点围绕光电、防爆电机、新能源、超硬材料、印刷包装新材料、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等重点产业,谋划实施30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0个省级光电产业基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研发计划支持,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瓶颈制约,以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全市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壮大主导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开展未来产业“破冰”攻关。围绕“有中育新”和“无中生有”两大路径,紧跟全球未来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以我市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氢能和新型储能等为重点,实施10项前沿探索科技研发项目,力争在部分前沿领域实现若干技术突破,实现非对称赶超,推进产业破冰引领,谋篇布局一批引领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3.开展重点产业链“协同”攻关。采取揭榜挂帅、竞争择优方式,引导我市17个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凝练课题、协同攻关,谋划实施5个高质量攻关项目,形成“链主”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答题、政府立题支持的科研项目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
(四)创新主体培育壮大行动
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单位等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1.着力引育科技型企业。大力招引优质初创型科创项目,加快引进一批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企业孵育链条,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导向作用,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2024年力争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以上。强化对企业研发立项、财务归集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企业研发管理水平,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左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招商投资促进局)
2.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以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和培育,优化和创新高企培育服务。拓展建设全市高企培育服务管理系统,建立“高企培育基础库─高企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库─优质企业提升库”,分层分级开展辅导培训,高效完成全年申报,确保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税务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3.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我市高校结构、学科专业调整方向,优化布局创新资源,以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国医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专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集聚、学术和学科等优势,强化高校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建设,通过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和人才引育,加强产学研教紧密合作,加快提升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科学院、各高等院校)
4.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开展企业家表彰活动,重点表彰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企业家和功勋企业家。发挥市企业服务中心作用,通过企业家节、企业服务日等活动,全方位营造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创新、尊重企业家价值、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力实施“百优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千企升级”等专项行动,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服务中心)
(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交流,加快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提升中试熟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通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结合的通道。
1.深入开展“双征双推”。围绕重点产业链,分领域、分阶段开展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征集,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高校科技成果库,全年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0项以上、高校科技成果600项以上。聚焦我市企业技术需求,充分发挥市内外高校技术密集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筛选匹配功能,发挥技术经纪人、科技服务机构和南阳科技大市场等专业力量作用,定向梳理、筛选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常态化开展智慧匹配、双向推送、线上对接,引导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年组织专场产学研活动5场,签订产学研项目35项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
2.建立科技成果对接服务体系。以高新区、经开区等为依托,高质量打造南阳中关村智慧岛,先行布局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中试基地,推动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尽快见效。加快搭建科技成果对接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争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豫南分中心,力争2024年年底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5亿元,力争2025年年底达到185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三年连增。重点针对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以南水北调通水10周年为契机,深化与北京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科创促进中心合作,联合开展京宛科技合作系列对接活动,引进并推动一批北京高校院所和央企科技成果在南阳落地转化。利用河南省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进出口博览会等组织开展科技对接交流和招商活动,力争2024年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150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京〔津〕宛发展合作中心,高新区管委会)
3.推进校企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争取在南阳建设一批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共性需求和关键环节,组织“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深入对接专家教授,围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达成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支持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县(市、区)合作设立科创中心,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充分发挥本地高校优势,加强校地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各高等院校)
(六)创新人才引育行动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着力营造一流人才生态,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团队。
1.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全面落实“诸葛英才计划”,聚焦“7+17”重点产业链群,常态化开展全市急需紧缺人才(项目)需求信息征集工作,绘制“招才需求地图”,形成科技人才需求储备库。按照“双向选择、人岗相适”的原则,从驻宛高校、科研院所等选聘专家人才到企业开展智力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在北上广深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与当地科创园区合作共建“科创飞地”,全方位嫁接当地科创资源,柔性引进当地高层次人才,异地孵化初创企业,形成研发孵化北上广、落地转化在南阳的成果转化新局面。2024年力争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5个左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财政局)
2.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批产业创新人才和科普人才团队,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破除创新型人才在职称评聘、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制度障碍,赋予科研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严格选派2024年度科技特派员,引导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互动、联动,深入基层开展多元化科技服务。2024年力争培育市级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个以上,申报“中原英才计划”3个以上,争取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实现新突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
3.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高效、智能、便捷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向我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发放诸葛英才卡,让人才便捷享受各类人才政策和教育、医疗、住房、出行、旅游等公共和市场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七)科创投入倍增行动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撬动效应,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综合性科创金融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高质量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和保障。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地位,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大幅跃升,确保全年科技经费投入增长不低于19%。市财政安排年度不低于2亿元的科技经费,全面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的通知》(宛政〔2021〕22号)16条支持政策,优先支持南阳市正在建设和实施的重大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揭榜挂帅”和基础研究项目等重大专项支出。各县(市、区)财政要比照市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将研发投入水平作为企业享受各类创新政策、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研发人员奖励补助制度,建立研发项目要素投入稳步提升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税务局、财政局)
3.加大科创金融投入。研究发展风投、创投等融资手段,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存货等质押类融资担保产品,建立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多元化融资支持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加大对省级“科技贷”的争取力度。继续实施南阳市企业科技创新贷款贴息项目(约3000万元),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引入中原南阳担保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落实政府性担保代偿补偿资金;加强与郑州银行战略合作,发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作用,切实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依托市产投集团、市交投集团等国资平台,探索设立科创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覆盖面、便利度和精准性,激发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南阳监管分局、市财政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行南阳中心支行)
(八)科创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手段,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科创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效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
1.积极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南阳作为河南省科技服务综合体试点市的带动作用,改革科技服务模式,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创新服务效能。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征集县(市、区)科技创新需求,围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全市范围开展科技服务综合体“大调研、大回访、大服务”活动,为创新主体提供规范化、便利化、精准化、常态化科技服务。充分利用省级层面赋予的科研平台、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等绿色直通车,争取更多国家、省科技项目和平台资源在南阳落地。认真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科创南阳”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宛政办〔2023〕46号),推进“科创中原”试点市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科协、财政局)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服务机构健全、组织形式新颖、投入渠道多元的科技服务业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金融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南阳监管分局)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全面提升南阳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针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产业专利导航、企业专利微导航和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全市高校院所、企业专利转化提供服务。引进高水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专业、高效融资桥梁,畅通融资渠道,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限、低成本金融支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南阳监管分局、金融局)
4.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深入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全域科普工作体系。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创新创业基地向公众开放,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技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广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科协、科技局)
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严格落实营商环境月调度、季评价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着力优化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力度。加强与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协同,构建企业研发联合推进机制,共同引导企业规范财务归集和数据统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税务局)
(九)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的一流生态。
1.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聚焦“四个面向”,坚持“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导向,从“治理”视角全面推进全市科技管理职能转变,重点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构建等职能,建立“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允许冒险、宽容失败”的科研机制,大幅调动全市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实际能力和治理成效。按照中央、省科技体制改革部署,稳妥做好市、县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市、县科技职能有序转变和日常工作无缝衔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编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落实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改革。围绕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压实高校、科研院所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进一步修订完善本单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组织人事、财务管理、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等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体系、配套制度,切实把自主权政策落实到科研一线。建立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充分授权和有效监管机制,切实增强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责任单位:各高等院校)
3.全面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理念,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财政资金拨付和管理体系。优化财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完善科研经费拨付机制,充分赋予科研单位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优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以后评价为主,减少过程管理。对科研项目实行巡视巡察、审计及主管部门检查结果互认,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科技局、纪委监委、市审计局)
(十)科创新城启航行动
以建设国内一流科技城为目标,按照“科技立城、创新铸魂、产业聚链、生态筑底”的建设理念,强化资源要素整合,按照“一廊双核三区四心多园”总体布局,加快推进“一廊连三区、双核领四心”,建设以白河科创走廊为“一廊”,串联南部科技城核心区、中部国际创新合作引领区、北部生态科创示范区“三区”;以高新区智慧岛(现代核)和高铁创新合作港(未来核)为“双核”,引领南岛(智慧岛)、东港(高铁创新合作港)、中湾(白河外滩研发总部湾)、北谷(独山科创谷)四个中心起步区联动发展。规划实施南阳创新馆、南阳诸葛人才公园、南阳创新客厅(京宛创新大厦)等一批科创地标项目,高水平建设,高起点打造,集聚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城,实现“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十年立新城”的发展目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南阳市“科技创新年”活动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例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下一步推进措施。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年”活动开展。
(二)完善政策保障。建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效应,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科技政策服务,推动创新政策优化迭代、落地见效。持续开展“科技创新进基层”活动,建立科技创新政策“直通车”,加大科创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
(三)营造创新氛围。继续举办南阳市创新创业大赛、南阳科普讲解员大赛等,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级、省级科创赛事。引导新闻媒体开设宣传科技创新专栏和专题节目,挖掘典型案例,在全市上下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造、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考核督查。围绕“科技创新年”主要目标任务,加大督导考核力度,抓好推进落实。各责任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落实台账,强化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定期督查通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